可以穿透50年时光的书:人有两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今天看了一本好书# 2020年,对我来说最大的幸运,就是遇见了这本书——《认知觉醒》。
作者周岭说,它是 一本至少可以穿透时光50年的书。
我说,它是一本工具书。
相比于市场上的成功学类的工具书,它没有夸大奇谈地告诉你怎样成功;相反,它告诉你的是, 你为什么会是你。
世间最有意思的事,莫过于认识你自己——身体或是思想。
你会惊讶的发现,自己那些“小心思”“坏想法”都被这本书一一说透!
不过你不必羞愧或者难堪, 因为人类撕下假面的那一刻,正是他自己真正成长的时刻!
说到底,它更像是一本实操手册, 引导你用 科学的方法 看清这个世界的 规律和真相 。
它的魅力在于,会让你心甘情愿的被俘获。
而这种心甘情愿里面,包藏着的就是对自身大有裨益的自我成长。
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阅读。
一开始看这本书最大的吸引是,它总能点中你的痛点,并且共情的说出你的心里感受。
心底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那是自我的声音,也是和读者对话的声音。
你会惊讶于作者对心理学的把握和对人类内心深处想法的窥探。
我一直说, 人活着一生的目的,难道不就是了世间真相吗?
从这一点来讲这,它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好书。
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让你的认知范围一点点铺展开来。
人和人的之间的根本差异,其实是认知能力的差异,认知会影响你的选择,选择则会改变命运,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清晰。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一个写作的人指导另一个写作的人,去掌握某些技能。
而不是一个金融界的人写了一本书,指导一个普通的人去做金融,一个是跨界,一个是在同领域。
谁知道那个金融界的大咖到底写作的技巧高不高呢?他能通过笔触表达出来的金融知识有多少呢?写出来的金融知识又怎样有趣到让一个普通人读的进去?
很多时候,我们说“工具书”,是觉得它不够深刻,只是技巧和技能上的训练,似乎缺乏某种内涵。
但是这本书,却是做到了两者兼容!
说实话,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那么迫切得想读完一本书,读懂一本书了。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无知是一种幸福”。
因为我觉得那些“无知”的人,因为“无知”而没有那么大的欲望,会更容易感知到幸福。
但读了这本书,完全打破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领域内的精英,无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 知识更多 ,他们的 盲区更小 , 认知更清晰 ,人,因此也 更有影响力 。
无知,不会幸福。
无知只会带来固执。
无知的人,过得是“及时享乐”的人生,以后面临的会是更大的人生困境。
看一看农村的上了年纪的人就知道了,他们只会把自己的认知,固步自封在几十年前,只会与年轻人,或颠覆他以往认知的人 梗着脖子吵架!
如此,还是一种幸福吗?
为此,我更认同作者的观点,找到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她提到的 “熔断不读书法” 正是我自己一直以来,读好书,深读书,使用的方法,只不过我自己自用而不自知。
她提到的 “心流” 的概念,巧了,我也读过,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写的《心流》一书,而且是最让我受震撼的一个概念。
同时,我看到她的一些的“知识的搬运”,正如我之前参加了一个作家沙龙,她也直言不讳,我们都是知识的搬运工。
这一点,对于我来讲,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当然,不是真的搬运。
换而言之, 这是一种写作技巧,引经据典。
都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但你可曾真正体味过这句话?
说一说,我自己的亲身体会。
小时候,我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不管是不是真的聪明,经常听到有人这样夸奖我。
靠着这种聪明,我也一直取得了优越的考试成绩,考取了最好的中学。
正是基于这种从小的聪明,衍生了自负,高中的我疏于懈怠,成绩下滑,没有考上好的大学。
一度颓废了几年,当我醒过来的时候我已经结婚生子,年逾三十,此时的我开始了写作。
真的是从零做起,仅凭的是对文学的喜欢和敏感多思的天性。
没想到却收获了不少粉丝的喜爱。粉丝越多,越有责任感。越意识到自己系统知识的不足,越焦虑。
而读这本书,却稀释了我的这种焦虑。
学着以归零的心态去写文,心境不同了。在这本书的焦虑一章,很好的提到这一点。
如果真的意识到“人生是一场终点为死亡的马拉松”,你又何必焦虑于现在未达到?
所谓成功一定会达到,不是耐心不够,就是方法不对!
别着急,慢慢来,找对方法,加上足够的耐心, 该来的总会来,你又何必焦虑?
这就要说到“对的方法”是什么了。
对的方法是什么?
正是这本书即将要告诉你的东西。
(作者:墨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