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说,这本书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曾经看到一段对窦文涛、高晓松、罗振宇的评价,感觉很有意思——
“听窦文涛散侃(锵锵三人行)、听高晓松显摆(晓说晓松奇谈)、听罗振宇忽悠(罗辑思维)”
不管忽不忽悠,罗振宇与许知远的谈话,的确启迪到我了。
知识付费潮起四年,我重看了许知远采访罗振宇的视频。
许:“你怎么看你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对这么大一群人的产生的吸引力,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罗:“我屁都不是,我也没什么学问。
其实很多看逻辑思维的人,有的人说我胡说八道,有的人说醍醐灌顶。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原因——在这个时代, 认知是人之间的唯一壁垒 。
原来有大量的壁垒,血统、出身、城市、学历、官职、社会地位等,这个时代越来越只剩下认知壁垒。
我就干一件事,把成本用足,让大家的知识视野极速扩张。”
罗振宇是个商人,眼里放着温和的光,背后是一股凌厉之气。
许知远是个文人,眼中饱含好奇和真诚,背后似乎是一丝悲悯。
两个人坐下聊。
反差是有些大。
于谈话中,罗振宇一直在奋力的保卫着自己。
他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利双收之下,我却分明的感到源自他内心中的一丝恐慌。
妄自揣测, 这种恐慌来源于一种不确定性
——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有意义么?一切的最终归宿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未必有答案,但是恐慌的根源似乎在于,罗振宇固执的抵抗着对这些问题的触碰。
他想紧跟时代的浪潮,一股脑的奔向前方,但这个动作也可以做另一种解读——那就是没命的往前跑。
他不顾一切的往前跑,不敢回头,不敢左顾右盼,他希望人生是一个不断向上、不断进步的过程。
也正是因为这个价值观,所以他才是商人。
但 不幸的是,他又是那么的聪明,嗅觉又是如此的敏锐 ,各种概念逻辑把控的近乎完美。
所以我很好奇他是 如何让自己内心中对终极价值之类的追问止息的 ——通过不断的工作和学习?
或者更聪明的,用不断的对那些问题进行解构,让其都不再是问题?
但, 理智上明白是一回事,内心的焦灼是另一回事。
或许,正因为那些东西, 他的内心里一直或强或弱的翻滚着,所以他才恐慌。
回头看,许知远。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小众的、极为文艺范儿的、和高晓松是一波的 满怀白衣飘飘理想 的“油腻中年人”。
无奈,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
但我相信他不是个哲人, 只是自己心安理得的沉浸在那些过往的历史和文学之中,安心得以滋养。
他虽然说自己不太能看得懂眼前的这个时代,虽然也做节目,期望能和大家一起来阅读这个时代,但他的焦虑仅止于表面。
于内心,他是安定而丰富的。
这,便是他和罗振宇的最大的不同。
所以他才是 文人。
因为人都是有一颗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满于商业或进步的幻觉,想要找寻一些更为坚实的东西。
于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在屡次碰壁之后得以找回自己,继而 找回自己与整个历史和精神的联结。
这个联结是什么?
那就是哲学。
只要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这样的人便会越来越多, 只要人心不变,人的这个自我寻求的趋势就不会变。
在对话中,罗振宇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他说,决定商业成为爆米花或者粉身碎骨的关键因素是,三个词—— 不犯懒、不犯混、不犯倔 。
生而为人,太容易陷在 “我执” 里抽不出来了。
且不论他讲的是非对错, 是不是把知识功利化了,有没有误导性?
就“文化普及的工作”本身,也是善莫大焉,有总比没有强,至少让无数人增加了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新角度。
让更多的人得以接触知识,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正是如此, 就社会效应而言,罗振宇的功劳要远大于许知远。
但就个人而言, 许知远要远比罗振宇幸福,安宁。
罗振宇很聪明,聪明的人都爱思考。
爱思考的人或早或晚总是会遇到一些“不幸”—— 比如一不小心触碰到了某些哲学问题,比如,不经意间总会去追问一些终极价值。
罗振宇说,这本书深刻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是他的哥们从图书馆偷出来的,罗振宇质疑,你手脚这么干净的人,干嘛去偷一本书呢?
他说这本书,太牛B了。
我很好奇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正愁没有书单的我,立马买来看。
哲学,是个很形而上的科学,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 。正如丁元英提到的“窄门”概念。
说到底,就是灵魂归宿感,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
当人活到一定年纪,活着说“领域”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个需求。
如何与自我和解,是人生的终极问题。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