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房的“终身成就奖”得主许鞍华:女人七十,依然是黄金时代

买不起房的“终身成就奖”得主许鞍华:女人七十,依然是黄金时代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许鞍华,她也是全球首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

许鞍华今年已经73岁了,如果不是特别提及, 大概 很少人会把这个常年顶着冬菇头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很爽朗的导演
和“老人家”联系在一起。

她的电影作品涉猎多种不同范畴——文学改编、武侠巨著、半自传体、女性议题、社会现象、政治变迁、以至惊悚电影……

在当下,突出“女性”也容易被某些激进者吹毛求疵。

但不得不承认,在目前仍是男性主导的影视圈里,女性导演确实是值得被关注的群体。

不过, 许鞍华女性的这一面,其实更多地体现在作品之中。

01《客途秋恨》

《客途秋恨》是许鞍华的 半自传体 作品,是抗战滞留中国的日本女人与在广州籍香港长大的女儿之间的故事,究其根本讲述的是女主角如何安身立命的故事。

主角晓恩(张曼玉饰)在英国完成硕士学业后,不情愿地返回 香港 参加她妹妹的婚礼。

晓恩的母亲(陆小芬饰)是日本人,尽管战后中日关系紧张,但她还是嫁给了中国的军人。

多年来, 晓恩与母亲的关系一直很疏远, 这次 回港 虽然揭开了她痛苦的伤口,但也使她理解了母亲,促成了母女的和解。

大时代下小女人的 自我救赎之旅 ,针针见血,可怜却也不失可爱。

而香港是带着“故事“和”忧郁”的地方。

发哥、星爷、Beyond、劲歌金曲、四大天王,庙街、古惑仔、永远的金庸江湖……至今仍是最爱。

但,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都终究是过客。

02《女人四十》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 《summer snow》 ,可能指的就是这个场景吧。

也正就是这个画面,给整个荫郁的影片带来了些许的轻松和温暖。

而我更想把它理解为残忍现实的背后人性的真善美…

《女人四十》,讲的是20世纪末的香港。

萧芳芳饰演的阿娥 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媳为佣工 ,在不同的人生角色中转换, 尝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常态下几乎所有的滋味。

有一天,婆婆的突然离世,打破了这一家原有的平静与生活节奏…

接着,公公却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除了阿娥,老爷子谁都不认识…

婆婆的离世,无疑是给阿娥一个重重的打击,公公还成为了她生活的一个重担。

影片结尾,在一次家庭野外聚会中,公公对阿娥说的话: “你知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一回事?——生活,是有趣的。” 一语道破,
影片再次借用了40岁女人的视觉,看人生之痛。

03《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一部长达三小时后的电影。汤唯饰演萧红。

很多人在问许鞍华,“为什么要拍萧红?”

抛开文学来看,萧红的一生: 流亡过不少于七座城市;跟随过四个男人;抛弃过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死因成谜
;不排除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曾卖身维持生计的可能性……

有人评价这是个“脑子不好的女人” ,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名成功的女性导演、一名知名编剧,在
明知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非得执着地选择这样一个女人来拍?

许鞍华自己说,“ 萧红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把萧红的问题弄清楚了,我自己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许鞍华会面对什么问题?

查了一下,47年出生的导演,年轻时留洋学电影,回香港投入电视大战的海洋,1979年开始拍长片,所谓“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唯一女性,有一群野心勃勃想要改变香港电影的小伙伴。

将近四十年过去,小伙伴们从商的从商,退休的退休 ,就她和少数几人还在拍照。

她是最穷的 ,徐克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她还一直为着找钱的事情发愁。

与她同时期的导演都已名利双收, 未婚的她直到今天都还是跟母亲在香港较为贫穷的北角区租一套小房子住。

甚至有网友调侃: “许鞍华家里有空间塞得下她拿的奖杯吗?”

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一生没有绯闻, 被问快七十岁的现在是不是她的“黄金时代”时?

她呵呵笑着说:

“我觉得是吧,以前拍戏总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追组里的男同事,现在终于不会有人这么说了。”

是的,选择一个好男人,就是所谓女人的一等智慧, 就像是很多父亲会这样告诉刚毕业的女儿:找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要紧的,你的头等大事不是这个。

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太大了。

用李樯的话说,“香港是萧红离死亡越来越近的地方,也是她离文学越来越近的地方”

身为女人的萧红,即便是个才女,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逃脱“男人对她人生的摆布”; 而在电影中,许鞍华悲悯地让萧红始终知晓自己的命运。

04 《半生缘》

许鞍华看过很多张爱玲小说, 《半生缘》这个故事特别吸引她,所以她最想拍的是《半生缘》,但因为档期问题先拍了《倾城之恋》。

却不是很理想, 只获得了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票房更是输得一败涂地,许鞍华也被批评得一钱不值。

十多年后,许鞍华带着《半生缘》卷土重来。这部电影找来了黎明、吴倩莲、梅艳芳等坐镇。

总算,保住了许鞍华的金字招牌。

梅艳芳也凭借“顾曼璐”一角勇夺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这是 “许鞍华式”的倔强。

许鞍华和张爱玲,是有共同点的,只不过一个拿笔,一个用镜头, 描述起家里的那些事,相比于恋爱的寻常手法,都有老辣世故在。

05《桃姐》

《桃姐》呢, 顺服又硬挣。

猫的反复出现有着深刻的含义—— 桃姐是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 ,而猫是她的一种精神寄托。

罗杰(刘德华饰)和猫对于桃姐来说,都是内心割舍不下的“孩子”。

这里指的不再是桃姐个人,而是处于这一阶段老年人。

在现实生活中,老人与猫在一起是我们常遇见的场景,用猫来贯穿影片,可以说是贴近生活, 把老年人的孤独感在镜头下放大化,引起人们的深思。

此时的许鞍华,65岁。

她作品中的女人,都如她。

这些女人,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或许是无法言说的同X恋人,也可能是个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小老太.

没有安排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只有走心的朴实真挚又文艺式的腔调,让我们深刻体味到 平淡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情冷暖。

在许鞍华的眼里,她们始终有一种 “少女心” 存在着,但不是娇嗔的少女心,而是 拘束的,郑重的,高贵的,不动声色的。

没有繁华盛放,只有温情似水,毫不夸张取宠,只剩和煦如光。

(作者:墨落)

作者

墨落说情感

发布于

2020-07-29

更新于

2023-02-09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