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白说》:读书,读的真的是书吗?

白岩松《白说》:读书,读的真的是书吗?

翻开白岩松的《白说》,读了一篇文章——“读书那么久,总该信点什么”,内心特别的激动,让我陷入了沉思……

去相信,是一件很难的事;能让人相信,是一件幸运的事。

今生能渡你的人,都是你信的人;今生你能渡的人,都是信你的人。

意外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写作,写作让我感到充实,并且学会思考。

有时候看到读者的留言会特别的感动,萍水相逢,不,萍水不逢,却能得到你的信任,是我的福德。

用文字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就像守夜人一样。——白岩松”

《白说》,是#白岩松#一部“自传”式的心灵履历,里面既聊小我、聊人生,又谈大我、谈国家、谈社会。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说一说,我推荐它的三个理由:

01有态度、有温度

《白说》的每段话,我都觉得折射出情感的温度 ,似乎让我看到另外一个自己,那个更好的未来的自己。

在我的很多文章的文末都会看到这么一句话,“愿你在别人的故事里,见自己。“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万事万物,皆可为镜。

我喜欢白岩松,因为他的主持风格自成一派,最重要的是有态度!

一个有态度的媒体发言人,太重要了;一篇有态度的文章,太重要了。

对于新闻人来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最大的情感体现在于,对国家的体认,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源自血管里的爱。

他说:

“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种杂糅了的中国文化里,在你姥姥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戏里,在小学课本、唐诗宋词里,这些纠缠在一起,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

中国人最缺乏的便是这种,文化自信。

02对世事有哲思的深度

《白说》最精辟的是对《道德经》解读,闪烁着思考的光芒,透露着妙解的乐趣。

正如他说《道德经》是他生命里的一本大书。(对我来说也是。)它揭示宇宙万物的本原,洞察人间世事的奥妙, 充满强大而实用的辩证法,让你受用终生!

从《白说》中就能看出来这种辩证的思考——“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但是现代人读《道德经》(有一种说法是,“德道经”)的解读,
就像隔着一层文化的厚墙,这座墙,就像《权游》里北境之地的高墙,你能感觉到“智慧”远远在墙的那一边,却不能触及。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悠久和断层。

这个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说通过他们的视角来看,不失为一种选择。

《遥远的救世主》里肖亚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他能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庆幸自己写作是在做“那扇窗”,也望能找到我的“那扇窗”。

对我来讲,读书,就是其中一扇窗。

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或者看了一本书,别人打破了你的原有思维,带你走向更高的境界。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它对《道德经》的解读,更接近现代人能够理解的纬度,细读、深读,让我对《道德经》又有了另一层的理解。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读的真的是书吗?

读书,是让我们学会用哲学中的辩证法看待这个世界——不偏执,不中庸,不宽泛。

03对自我有审慎的态度

苏格拉底说: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认识你自己。

白老师,对自我成长的清醒的认识与清晰的规划,让人叹服。

比如对人生阶段的思考: 30岁做减法,40岁很困惑,50岁很好奇。

30岁,减法—— 20岁之前要玩命的去做加法,不断尝试,但到了30岁的时候就要收起来,因为「你不是所有的都合适,也是不是所有适合你的都该去做」。

40岁,困惑——40岁的时候发现,物质没有带给自己想要的幸福,心中便会有困惑。
一方面是很多困惑需要通过跟自己交谈,给自己一些答案;但另一方面,是周遭环境落后于自身的困惑,是独善其身还是成为一个公民?

50岁,好奇:50岁最大的收获是「善待你的每一个今天,两年后看你的今天最好不过」;
人到了一定年纪,见识过很多,体验过很多,就很难保持好奇了。正因如此,越要保持好奇, 之所以保持好奇,是因为它是督促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认知层次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也是认知层次的竞争。
如果我们读懂了白岩松的这3句对人生阶段的思考,就是“胜读十年书”。

读完《白说》,不禁感叹:一个人一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吓得我赶紧捧起了身边的书。

(作者:墨落)

作者

墨落说情感

发布于

2020-06-19

更新于

2023-02-09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