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背后的博弈论:这些技巧你使用过吗?
法律上有“假定有罪”的逻辑推理,所以才会有嫌疑犯一说。
我们假设婚姻里也有,那就是“万一有一天我要面对离婚”。
当然,我希望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的婚姻,但几乎所有已婚人士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真想和这个人离婚啊”。
只不过,有的人想想罢了,有的人真的那么去做。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 “当当庆渝年” 事件,又是抢公章,又是报警,惹得吃瓜群众看得好不快活。看别人撕逼很爽,但谁又没一本难念的经呢~
婚姻,就是那本难念的经。
婚姻里的夫妻双方最怕进入的一种状态就是“零和博弈”状态,什么叫“零和博弈”?
它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夫妻双方相争,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无论最后得到多少,在婚姻里,双方都一败涂地。
为了不让“零和博弈”变成夫妻相争的最后结局,在婚姻中,首先你要理清这三点:
01 贡献平等
夫妻双方应该达成一致目标,那就是, 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我们的小家庭。 无论对方和自己得到多少,所有的所得和努力,
最终都要贡献给家庭,让家庭变得越来越好。
不管你是男强女弱的婚姻,还是女强男弱的婚姻,贡献都是平等的 。
假如是丈夫上班挣钱,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 丈夫对这个小家庭贡献的就是经济,而妻子为家庭贡献的就是爱和呵护。
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家庭越来越好,那么丈夫也应该把自己的收入共享给妻子,没有“施舍”和“高姿态”一说。为家庭付出,不止是付出金钱,更多是时间、精力上的付出,比如教育子女、照顾长辈。
同样,如果是妻子上班挣钱,丈夫在家接送孩子上学,料理家务。丈夫在家庭中同样是有尊严、有地位的,因为家庭的良好运行也离不开他的功劳。
这样一来,就能避免零和博弈心态, 夫妻双方抱着“互惠互利”的想法,才能在婚姻中共荣。
02 直言情绪
所有的婚姻,到最后需要解决的都是情绪问题。
俗话说,牙齿和嘴唇有时候还打架呢。生活中很难有绝对的公平,有时丈夫多付出一点,或者妻子多付出一点,时间长了,多付出者难免会感到沮丧,认为配偶一点也不体贴。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有这种负情绪一定要表露出来,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积,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你去听那些闹离婚的夫妻吵架的内容,哪个不是为了一根葱,就是在吵一瓣蒜,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有情绪低落、烦躁、沮丧的时候很正常, 如果感到心里委屈,就应该第一时间表达出来。
比如直接告诉配偶:希望你为这个家多做一点事情,我长期处在付出者的状态,时间长了心里会有情绪。
明面儿上的情绪都好解决,家庭生活里,最怕的就是暗礁。不仅夫妻之间,婆媳、父子、母女关系都是一样的。
03 婚前婚内协议
“先小人,后君子”,
是古人应对一些事情的策略。(有时候不得不感慨中国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但凡和人交往牵扯到利益问题的,我们都应该“先小人后君子”。
利益面前,亲兄弟还要明算账,何况夫妻?尽管有人会认为这样做不地道,或者说“伤了感情”。
但据调查,那些一味在婚姻里谈感情的人,最后却没如愿收获感情。反而,谈钱的赢得了胜利。
为什么?
婚恋专家认为, 当夫妻双方感到“婚姻不安全”时,会努力地让婚姻变得安全,婚前婚内这些协议只是一种手段,前提是双方都已学会了珍惜。
《婚姻法》规定,只要夫妻双方达成一致,请公证员对婚内协议进行了审查和修改,并且双方签字, 这份协议就受到法律保护 ,如同婚姻本身一样牢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不安底线”,就是当个人财富值低于一定程度,会感到不安焦虑。
既然如此,为了避免以后夫妻闹不开心,不如给自己签订一个 婚前协议。假设将五十万的存款作为个人婚前财产,来确保自己在婚姻中不会因为没钱感到不安。
或者在婚姻内签订夫妻协议,各自保留一定数额的存款作为个人财产,双方都不惦记,多出来的财富则作为运行家庭的能量。
签订婚内协议是法律许可的,有时候看来也是必要的,如同婚姻里的一个保险。 比起为了利益撕破脸导致离婚,签一个协议保护婚姻,显然要稳妥。
但如果你说,我就是不签,我对我自己的婚姻有信心!那我也很高兴,衷心祝福。
04 写在最后
当激情散去后,夫妻间很难说得清楚,利益和感情究竟哪个最重要?但,正如老一辈人常说的“只要钱方面没问题,婚姻就不会有啥大问题”。
不计较利益得失的夫妻,是可敬可佩的 。但,掌握着这三点,学会在婚姻中规划双方利益分配,对夫妻感情是有益无害的。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是,幸福的基础是拥有安全感,而对很多人来说,利益就是自己的安全感来源之一。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