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百亿,他才是京圈大牛人
我们常听有人说“俗”,俗到什么境界呢?俗不可耐!有多俗?我们不能有把尺子去衡量,但是一定知道这人大抵是说了关于钱的事,被人说俗。今天,我们就来当一俗人,来说说钱。
中国人很有意思,最爱听的吉祥话“恭喜发财”,但你要是真的张嘴来一句“你真有钱”,听着就像骂人的话,人家肯定不高兴。你要是张口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人家也会嘀咕,这人真唐突真没眼力见儿,上来就问钱,真俗!
那么,马未都到底多有钱呢?
听说过这个人的呢,都知道他是搞收藏的, 是个“玩家”! 我们知道
玩什么最烧钱?那就是玩收藏。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有钱了,搞搞收藏吧,结果辛苦挣来的钱折在上面。
这里面既有财力的较量,又有文化、背景、见识、气场的比拼。许多企业家、有钱者想当收藏家,但一万个想收藏的人,有一个人能成为收藏家也不错了。
很多人都觉得明星看着光环无比,挣的也多,似乎高人一等。但在马未都他们这群北京老炮儿眼里,那就是一艺人一演员,甚至说有的只是哗众取宠昙花一现罢了,根本上不了台面!
《福布斯》曾经给马未都估值身价超过100亿,这个数字主要是针对他的藏品。不过我觉得这个身价真是低估了马爷,以他纵横收藏江湖多年的斩获,加上自身的名望和学问身价又何止百亿?
那么, 我们说为什么马未都这么牛逼?看看他的出身和成长背景就知道了。
在一档节目中高晓松就谈过当时北京的 大院文化
,当时的嘉宾是马未都。两人谈起了当时的大院,像我们熟悉的姜文、叶京、郑晓龙、王硕都是部队大院出身,可以说大院里确实出了不少的人才。但当时的部队大院之间互相看不上眼,而且还有等级之分,从长安街一直往外排,越往后的等级越低,而当时的马未都就是在排名第一的大院。他自己也在一些场合说过,他是空军大院长大的孩子,
大北京城嘛,所有人都知道非官即富 ,二环三环四环五环越往里越值钱……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一个人的机遇,有着“京城第一收藏家”美誉的马爷,百亿身家大多却都是从地摊上捡漏来的!
时势造英雄
,马未都1955年出生,1980年马未都25岁,“文革”刚过去不久,因为除四旧的关系,大量珍贵的文物从“识货”的藏家手中流落民间,且当时的收藏环境与今天不同,古玩交易被限制,由专门的人群,从全国各地网罗珍宝,再统一运到北京。
那时年轻的马未都,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等候在前往指定交易点必经之处,寒风凛冽,马未都就这样守在路边,面对川流不息的古董贩子。就这样看,只看不买,时不时也与商贩聊天,就这样日积月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很多人都是从2008年的百家讲坛上了解他的,但实际上他从70年代就开始收藏,一直到今天,字画、陶瓷、家具……不计其数,多达数千种。
在1996年的时候,马未都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几千件他的“战利品”。
马未都的性情盖着大院文化的戳儿。
那一拨人年轻时见得多,经得广,有家国意识,恃才傲物,不怕做各种荒唐事儿,压根儿看不上什么“佛系”,什么“坐在宝马里哭”。
当过知青喂过猪,用他自己的话“干得都是牲口干的活”,后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编辑。
1981年冬天,中国青年报社举办作品研讨会, 规模非常大,请了两个青年作家代表,诗歌请的是顾城,小说请的是马未都。
有人说他大器晚成,他有点不乐意。十几岁在乡下,求知欲和青春期荷尔蒙一样旺盛,他捡着带字的纸就读,还经常向老乡要来糊墙的书,熬夜苦读,就这样,在大多数人连基本的汉字都认不全的年代,马未都已算是“学富五车”。
当编辑的十年,马未都手下出了许多好作家,到现在他们的名字都很吓人:王朔、莫言、苏童、刘震云……后来他当文学策划,当编剧,折腾出《海马歌舞厅》《渴望》。所有人都认为文学的黄金时代还未落幕,他不玩了,开始收藏文物,研究古董。
也是因为做文学编辑,马未都结识了很多文化界名流,这些人家里都或多或少有些古董,80年代,文革的阴云还没完全散去,很多人都对这些旧物件,心里犯怵;再说了古玩没有形成市场前,人们对古董也没有价格概念,都当是家里的器皿或者寻常摆件,一慷慨,送人也不稀奇。
有人说,这么捡漏不道德,但那时马未都作为文物商人,低价购入再高价卖出,的确完成了一笔不菲的资本积累,也为他日后收藏打下了经济基础。后来,以收藏养收藏,成就了今天的“马爷”。
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一书电视剧翻拍叫《天道》中丁元英这个角色提到“文化属性”,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马爷无疑自带这种文化属性!
“以文化做幕布,在这个幕布下演绎什么都是合情合理,叫醒众生,是无量功德。既是功德,那么钱财、名声、这些都是“附属品”,自然会来。”
这是丁元英告诉芮小丹的道理。
有人说豆豆年纪轻轻28岁便能写出来这样高深奥妙的小说,一定是受了高人指点。不然里面对于佛教佛法道家禅宗的理解显然不是一个28岁的年轻人可以写出来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我们并不知道。但我们中国文化里一直讲“悟性”,一个人天分高不高,看的就是悟性。
显然,马未都做观复博物馆,做观复猫,做自媒体,做自己的原创脱口秀视频《观复嘟嘟》,出同名书籍、音频,做客文化类综艺节目……显然有他背后的文化属性加持,在他自身六十五年的生活经历和见识下,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并且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和他的悟性也有极大关系。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严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他玩收藏的背后必定是对中国历史的了如指掌。 当他手里把玩一个几百上千年的文物时,怎能不晓得“草木一生,白驹过隙,只叹苦短”呢?
生命,就该把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常识我们说,一个人65岁了,早该退休早该搬着马扎晒太阳遛鸟了,他确实有这个条件,老北京人也喜欢逗猫遛鸟,但是他却还在认真做着他认为对人类文明有意义的事。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用到老,
这才是“活”着的模样吧。
俗话说, 小财靠勤,中财靠德,大财靠命。 我们夸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就是这个人 “活得透彻,活成人精了” 。这句话用在马爷身上似乎一点也不为过。
而这个时候还说他到底多有钱?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作者: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