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男人抛妻弃子卷走存款,跟了40岁的富婆,是成功的捷径吗?
我家的邻居是两个95后的小女孩,令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竟然有一个8岁的儿子,出于好奇,我问了问她的家庭情况,老公和孩子都在老家,自己一个人出来大城市打工,做一名客服。每个月回家一次。
我问她,“为什么是自己出来打工?”
她略有支吾,还是大方地说了,“我老公没工作,在家看孩子。”
一个月前她仓促地离开了北京。昨天打电话来,和室友哭诉,作为邻居地我,都听到了隔壁电话中激动的哭诉声。
“他出轨一个自己大十岁的富婆,还有理了,说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活,不想一辈子都过人下人的生活,只不过他选了一条捷径而已。我们之间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话说得难听,非离婚不可。我也一时激动,哭着就跟他把婚离了。”
“那孩子呢?”
“孩子归我,存款归他。”
“你婆婆怎么说?”
“婆婆现在连我的电话也不接了。我现在该怎么办啊?”
在隔壁不小心”偷听”的我暗自唏嘘。什么时候这种“成功的捷径”,这么容易被男人宣之于口了很奇怪,网上还有教人“想少奋斗20年,男人找年轻富婆”指南!
我明白并很理解,出生于普通工薪阶级,这么多年来辛辛苦苦通过高考,努力读书,到大企业工作,对于房价,先别说一线城市的房价,就是一座小城的房价,也是背负了两代人的心血。心理和背后都在散发着凉气,再努力也没有脱离自己的阶层,感觉到自己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向往的金字塔般的生活,越来越远……
最近看到一个漫画,一个人背负着包袱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到大学、到结婚生子,到退休……辛苦的攀爬不同角度的“人生阶段”,但是旁边有一列直升飞机,飘然飞到了“退休”阶层。
网上很多人转发,我想这就是“共鸣”的力量。毕竟,这应该就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生。
在金钱至上的年代,我们的底线在哪里?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话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感情、婚姻会和金钱联系得这么紧密了。“先敬罗冠后敬人”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有了钱,就有了体面,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印象很深刻的是沈腾的玩闹喜剧《西虹市首富》,一个人有了钱,就能有一切。
很多人做过这样的白日梦,都幻想自己“如果有一天变得很有钱”……
就像电影主题里,万一真的有一天十亿的金钱从天而降,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让你一个月花完。该有多爽!电影本来就是戏剧的冲突,但如果单纯搞笑,不免太苍白。好的电影就是笑完让你哭,哭着让你笑,笑了还想哭……
亦如人生,嬉笑怒骂皆是人生。
世上一直都有两条路,一条容易走,一条难走。
我曾想过,其实一个人想要钱也很容易,那就是沦落到没有底线。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那样去做?是他们愚蠢到不知道有这条捷径吗?是他们真的道德高尚吗?
不尽然。
我很欣赏的一位老先生——赵朴初老先生,总结过人生的九大规律,其中一条便是 “应得定律”。
原文是: 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
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老有些人想着结交人脉,掐人尖,攀高枝,妄想一步登天,不仅荒谬,而且就算运气好一时得到了,也注定是不能持久的,弄不好还会搞得身败名裂、不得善终。
对此最生动的表达,就是电影《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角色所说的那句话:“地主之所以是地主,长工之所以是长工,是有原因的。我知道怎样从穷人变成富人,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千万不要选那条容易走的,因为看似容易,实则最难,你会为它吃尽苦头。难走的路,坚持下去,走着走着就会豁然开朗,一片光明。
(作者:墨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