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成名要趁早,但现在的社会,成人要趁早
今年五月在戛纳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王源:“平时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给出了答案—— “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相比996,他可能是个007;
记者接着问:“会觉得累吗?”
他没想多久,又立马答道: “很累,但这是自己选择的事情,再累也得坚持。”这句夹杂着复杂情感的话,他却是笑着说出来。
01 成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现在的社会:成人要趁早。
这一点TFBOYS三小只做到了!早到了很多人还在上小学的地步。
十一岁,王源开始了练习生的生涯,十三岁出道,一举成名。
我想了一下我的十一岁在干嘛,还在上小学的我正在偷父母的钱,来满足自己购买零食的欲望。
正在“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从来没有为未来做过什么努力,从来没想着铺垫汗水改变现下生活状态”。
而那一年王源才刚满周岁。
很多人吐槽他们的粉丝“脑残粉”,姜思达在透明人里采访过一位王俊凯的粉丝,问你在偶像身上花过多少钱?
粉丝回答,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吧。
姜思达还是惊讶住了,但是想想这个时代的“流量效应”“鲜肉偶像”, 似乎这又是一种“常态”。
看着他稚嫩的脸,你会觉得 他和每一个邻家的小孩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当我真正开始了解他,还是被这个男孩圈粉了。
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男孩,他的经历决定着他比同龄人思考的更多,也更有深度!
“凭什么人家拿你当偶像,就是看你完成他不能完成的梦想,寄托于一种精神在你身上,既然这样,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成长。”王源说。
他知道“偶像”的真正含义,并不以成名早而沾沾自喜。
这一点,很多成人尚且做不到。
02 撕掉标签?or贴上标签?
王源在第三期的唱作人上,唱了一首“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崩溃大哭。
很多人说,像少年维特的烦恼,愁苦都显得稚嫩。因为每个人都是从那个多愁善感的青春期过来的。
但是却能明显的感觉到, 他很敏感,也很不安。
他还很着急 ,拼命地急于证明自己,急于摆脱流量的标签。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座音乐圈歧视金字塔,王源无疑在比较底层的位置,即使他受到的关注再多,人们还是惯以为他就是唱“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的小孩。
看各种类型的综艺和访谈, 你会发现明星们都急于撕掉身上的标签。
撕掉标签?or贴上标签?
我想很多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那些撕掉标签的大多都已“功成名就”,他们要不是红遍中国的当红偶像,要不是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的行业明星。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我们却都急于“贴上标签”。
举个例子, 就像辛苦码字的我们,如果说我想有个标签的话,我希望是“拥有文章阅读量破百万””某某平台签约作者“”粉丝百万千万“……
这些既是我与人介绍我自己时容易让人记住的记忆点,也是我未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这个时候的“标签”,求之不得。
03 懂得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一直以来,大众对“少年偶像”这类人群其实是带有争议的。
很多成人对他们抱有太多的偏见,爆红时实力的不匹配、疯狂的人气、过多的关注,也引发过数不清的争议。
但我却闻到了一股“酸”。
不得不说,普通人的一生还都是“约定俗成”的一生,“正常轨迹”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亦没有绚烂彩虹”的一生。
但 “王源”们 不是。
他们小小年纪的成就已经超过很多人半辈子的辛酸。
集唱跳与演技于一身的艺人,还能弹一手好吉他,主持人……
作为男主角参演古装剧,还是杂志的专栏作家;更是一位为公益事业积极努力的人,创办自己的“源公益专项基金”。
近两年,王源还创造了好些个“第一”。
第一个踏上戛纳红毯的00后明星、第一位登上联合国世界舞台的中国少年偶像、中国内地第一位为MLB开球的明星……
节目之外也是, 有人说他没有音乐天赋,他就去考伯克利 ,还是用最低调的方式, 说他演戏面瘫,他就演文艺片,靠实力去柏林。
有人说他年少轻狂,但人不轻狂枉少年。 也正是因为王源的年少轻狂,朝气蓬勃,所以他才能够勇敢的追梦,一往无前。
经常会想, 我们该怎么度过这短暂,且不复再来的一生?
大抵就是,像王源们一样,过有生命质量的每一天。
(作者:墨落)